九月徐州新战后,悲风-气满山河。
唯有流沟山下寺,门前依旧白云多。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乱后过流沟寺》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九月徐州新战后,
悲风-气满山河。
唯有流沟山下寺,
门前依旧白云多。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唐代时期乱战后的景象。诗人在九月时节经过徐州,感受到了战争带来的悲痛气息,整个山河都弥漫着-戮的气息。然而,唯独流沟山下的寺庙,依然宁静,寺门前飘荡着白云,似乎与世隔绝。
赏析:
这首诗以徐州战乱为背景,通过对比描写寺庙与战乱的对立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悲痛之情和对宁静、和平的向往。
首先,诗人通过“九月徐州新战后”一句,将时间和地点明确地定在徐州的战乱时期,突出了战乱的残酷和破坏。接着,他运用“悲风-气满山河”来形容整个地区弥漫的凄凉氛围,形象地描绘出战争的残酷和伤害。
然而,在这残酷的背景下,诗人提到了“流沟山下寺”,以此与战乱形成鲜明对比。寺庙作为宗教场所,象征着宁静与祥和。诗人用“门前依旧白云多”来描写寺庙前的景象,意味着即使战乱过后,这个寺庙依然宁静,没有被战乱所侵扰,仿佛置身于另一个世界。这种对寺庙的描述,也体现了诗人对宗教信仰和平和的向往。
整首诗通过对比描写,将战乱和宁静对立起来,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痛苦和对和平的渴望。诗人在悲痛的背景下,寻找到了一丝宁静的存在,这种对宁静的追求体现了白居易对于和平的向往和对战乱的反思。
luàn hòu guò liú gōu sì
乱后过流沟寺
jiǔ yuè xú zhōu xīn zhàn hòu, bēi fēng shā qì mǎn shān hé.
九月徐州新战后,悲风-气满山河。
wéi yǒu liú gōu shān xià sì, mén qián yī jiù bái yún duō.
唯有流沟山下寺,门前依旧白云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