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坦通碣石,虏障抵祁连。
相思在万里,明月正孤悬。
影移金岫北,光断玉门前。
寄言闺中妇,时看鸿雁天。
卢照邻,初唐诗人。字升之,自号幽忧子,汉族,幽州范阳(治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其生卒年史无明载,卢照邻望族出身,曾为王府典签,又出任益州新都(今四川成都附近)尉,在文学上,他与王勃、杨炯、骆宾王以文词齐名,世称“王杨卢骆”,号为“初唐四杰”。有7卷本的《卢升之集》、明张燮辑注的《幽忧子集》存世。卢照邻尤工诗歌骈文,以歌行体为佳,不少佳句传颂不绝,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等,更被后人誉为经典。
中文译文:
《关山月》
塞外的山岸边,碣石堆积如山;
边关的红旗高悬,与祁连山遥遥相对;
相思之情在万里之外,明亮的月光孤零零地悬挂。
月影慢慢移动到金岭的北方,明亮的光芒在玉门的前面戛然而止。
我寄语闺中的女子们,请你们时刻注视着那飞翔的雁鸿。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卢照邻写的作品,描绘了一幅关于边塞孤寂的景象和相思的情感。通过描写关山、碣石、边塞红旗等具体形象,体现了边关壮丽而荒凉的景色。诗人借助明亮的月光,表达了自己相思之情深黯无尽头。
诗中所描绘的关山是指边塞,祁连是当时西北边塞的一种典型景象。诗人通过对关山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孤独、无助的心境,同时也表达了对家乡和亲人的牵挂之情。
诗中的月光是诗人思念之情的象征,也是孤独与无奈的象征。明月高悬,照耀着边塞,暗喻诗人的思念之情传达到了万里之外,但也意味着思念之情是无法触及的,只能孤独地悬挂于天空之中。
诗末寄语闺中妇人,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也抒发了对故乡之外的人们的感叹。鸿雁象征着妇人们的思念之情,饱含着乡情和对亲人的寄托。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边塞景象和相思情感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在边塞的孤独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以幽婉清丽的文字形象,画出边塞孤寂景色和诗人内心的情感独白,展现了唐代边塞文学特有的忧国忧民、离情别绪的主题。
guān shān yuè
关山月
sāi tǎn tōng jié shí, lǔ zhàng dǐ qí lián.
塞坦通碣石,虏障抵祁连。
xiāng sī zài wàn lǐ, míng yuè zhèng gū xuán.
相思在万里,明月正孤悬。
yǐng yí jīn xiù běi, guāng duàn yù mén qián.
影移金岫北,光断玉门前。
jì yán guī zhōng fù, shí kàn hóng yàn tiān.
寄言闺中妇,时看鸿雁天。